“三伏热不热就看夏至”今日夏至今年三伏天期间会很热吗?!关于处暑节气的古诗词
” 今天是公历6月21日,农历五月廿六,当北京时间10点42分,太阳刚好运行到黄经90°时,北半球迎来了一年中“
今日夏至,夏至的“至”,有“极、最”的意思,在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中对夏至的解释是:“夏至,五月中……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。”
夏至这一天,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最北(北回归线),北半球的白昼达到全年最长,此后阳光渐收,阴气始生,故有“夏至一阴生”之说。
早在2000多年前,古人就已经能够用土圭测日影的方法来确定节气了。而夏至节气是最早被确定的节气,古人发现,夏至这天是一年中影子最短,太阳的角度最高,之后就往相反的方向走了。
在古代时,夏至不仅节气,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。古人发现夏至的时候阳气最盛,自然的万物的生长也最快,是“天地馈赠”的时节。
因此,从周代起,官方便会在夏至举行“祭地”仪式,祈求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;而民间这天则有祭祀祖先和“夏至尝新”的习俗。人们会煮一碗“夏至面”,既是对丰收的庆祝,也有“吃过夏至面,一天短一线”的寓意。
今日夏至,在旧时民间有“三伏热不热,就看夏至”的讲法,什么意思?今年三伏天期间会很热吗?下面来看看老祖宗留下的农谚是怎么说的!
三伏天的计算并不是根据天气热不热来计算的,即便是现在有50度的高温它也不是三伏天,而是根据节气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排序来决定的。
因此,每年的三伏天时间就不固定了,通常是在小暑之后入伏,在处暑节气前后出伏,正好与我国长江黄河流域最热的那一段时间相匹配。
历书上说,“夏至三庚数头伏,夏至四庚数中伏,秋后一庚数末伏”,是指从夏至这天开始,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,到了第三个庚日这天就开始数伏了,叫作初伏(也叫“头伏”),第四个庚日这天开始数中伏(又叫“二伏),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这天开始数末伏(也叫“三伏”)。
由于庚日是干支纪日中带有十天干“庚”的日子,每十天就会有一个。因此,初伏和末伏的长度都固定,都是每伏10天。
但是中伏的长度不固定,取决于夏至第四个庚日这天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之间有多少天,有的年份是10天,有的年份是20天。
今天是夏至,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这天是7月20日,这天便是“入伏”的日子。从今天开始往后数十天,就是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(7月30日),这天就开始数中伏了。再往后数10天,就到了8月9日,这天是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,末伏就是从这天开始计算的。
总得来说,2025年的三伏天是从7月20日开始,到8月18日结束,共计30天,是近十年最短的三伏天。当然,最短不意味着夏天就不热了。
那么,今年的“三伏天”热不热呢?按老祖宗的说法看夏至这天的天气情况就知道了!下面来看一下是怎么说的!
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,如果夏至交节当天晴空万里、阳光暴晒,是个大晴天的话,那么就预示着当年的三伏天期间会非常炎热。反之,如果夏至当天降雨的话,则预示接下来的三伏天期间会相对凉爽一些。
意思是说,如果夏至这天阴雨连连的话,往往预示着后续三伏天期间降雨的天气也会比较多,天气不那么酷热,给人的感觉凉飕飕的。
古人总结的这句农谚是有一定道理的,按现在的理解就是,夏至后我国南方处于梅雨季节,是暖湿气流与冷空气“交锋”的关键期。如果这个时候晴热少雨的话,地表热量就会持续累积,后续副热带高压可能更强势,导致三伏期间高温酷热。反之,如果夏至时多雨,地表热量则会被“中和”,加上降雨频繁,闷热感稍减,相对就凉爽一些。
上面那句农谚是根据夏至这天的晴阴来判断三伏天期间热不热的,而这句农谚是根据夏至这天的主要刮什么风来判断的。
意思是说,如果当年夏至交节这天刮的风以南风,意味着暖湿气流活跃,南方的湿热空气北上为主的话,那么就预示当年的三伏天就会非常酷热,像蒸笼一样。
反之,如果夏至这天主要刮北风的话,与南方的暖湿气流碰撞,降雨天气比较多,就会暂时压制暑气,伏天相对凉爽。
这句农谚不难理解,意思是说,如果夏至这天刮起了东风的话,往往预示着接下来的三伏天期间可能会出现干旱的情况。
前半句的意思是说,如果夏至这天特别闷热(又热又湿)的话,那么就预示着雨季会提前到来(汛期早),因为高温高湿的天气容易引发强降雨。
后半句的意思是说,因为前期雨水比较多,土地和空气已经吸饱了水,到了三伏天的时候,太阳一晒,水分蒸发不出去,就会显得特别闷热,想躲都躲不开。
这里的“月头”“月中”是指农历月份的上旬和中旬,意思是说,如果当年的夏至出现在农历五月上旬的话,那么就预示当年的三伏天期间会非常酷热。
如果当年的夏至出现在农历五月中旬的话,则往往预示前天期间不会那么炎热。像农谚“夏至五月中,多雨又多风”表达的也是这个意思。
今年的夏至是交节再农历五月廿六这天,是在“月尾”,看来今年的三伏天期间可能没有那么酷热,也不会凉飕飕的,比较适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