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5成韩国新婚夫妻不生子近三年结婚人数差距:22年1367万23年1536万24年令人意外
近几年,无论是步入婚姻殿堂的人数还是新生儿出生率,都呈现出持续走低的趋势。2022年全国登记结婚的夫妻数量为683.5万对,相较于2021年减少了10.6%。
到了2023年,这一数据有所回升,达到768.2万对,同比增长了12.4%。然而让人始料未及的是,2024年的结婚人数竟然创下近40年来的最低纪录!
从历年统计的结婚对数来看,自2008年突破千万大关后,结婚人数曾一路攀升。2013年更是达到了历史高峰,高达1346.9万对。
然而好景不长,从那之后便开启了逐年递减的模式,平均每年减少约七十多万对,直到2022年降至683.5万对。
根据网络上的数据分析显示,近年来结婚人数不断减少,而结婚年龄却在逐步提高,年轻群体对婚姻的热情也在逐渐降温。
这背后隐藏着多重因素的影响,不仅仅是婚育观念的变化,还有经济压力、高昂的养育成本以及房价和教育支出等问题,这些都让不少年轻人选择推迟甚至放弃结婚计划。
此外,随着女性受教育水平的提升,加上短视频平台的兴起,许多女性意识到即使没有婚姻也能过上精彩的生活。婚姻不再是人生的必选项。
同时,个体主义的流行也让一些人即使没有稳定工作,也可以通过摆摊或借助短视频平台赚取收入,实现经济独立。
这种变化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能够依靠自身力量过得不错,从而摆脱了“先成家再立业”的传统观念。随着人们对婚姻态度的转变,即便单身也能过得充实有趣,结婚的重要性自然也就下降了。
因此,2023年出现了一波反弹现象,许多原定于2022年结婚的情侣因疫情推迟至2023年,形成了所谓的“补偿性结婚潮”,促使当年结婚人数上升到768万对。
不过这种短期增长并未扭转长期趋势。数据显示,2023年的结婚登记数量仍低于2019年的水平,初婚年龄更是推迟至28.6岁,比2010年晚了将近4年。
尽管短期内数据有所波动,但适婚人口减少、婚育成本居高不下等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。结果就是,2024年结婚人数骤降到610.6万对,相比2023年减少了157.4万对,降幅高达20.5%。
这一数字创造了自1980年以来的新低,甚至低于2020年疫情初期的水平。与此同时,离婚登记数则从2023年的259.3万对增加到262.1万对,形成鲜明对比。
如今经济独立的人越来越多,独自抚养孩子已不再被视为负担。尽管可能会辛苦一点,但让孩子在快乐和谐的家庭氛围中成长,总比天天目睹父母争吵要好得多。
现在的年轻人更注重活在当下,宁愿苦别人也不愿苦自己。大多数人每个月挣的钱基本都花在吃喝玩乐和旅行上。
以前恋爱不过是吃顿饭、看场电影,生日时互赠小礼物。现在却流行在网上晒图,每个纪念日、生日都要送昂贵的礼物,不仅需要精心挑选,还得搭配一大束鲜花。
订婚和结婚同样如此。过去订婚可能就是双方家人聚在一起吃顿饭就结束了,而现在却复杂了许多,三金变成了五金,订婚宴还要请摄影师拍照。
很多人看到网上那些奢华的婚礼场景,幻想着自己也能拥有这样的仪式感,却忽略了背后的高额成本。在一些三线城市,稍微像样的场地一天租金就要上万元,再加上婚礼策划团队的费用,仅这一天的花费就得几万元。
对于不依赖父母支持的年轻人来说,有多少人能单靠自己的工资承担得起如此巨大的开支呢?这或许也是结婚人数持续下降的原因之一。
因此,许多年轻人不再将结婚生育视为人生的必修课。如果遇到合适的对象,那就顺其自然地走进婚姻;如果没有遇到,那就专注于自我提升,努力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,而不是盲目相亲找一个差不多的人凑合过日子。
随着观念的开放,不少年轻人在没有领取结婚证的情况下就已经同居生活,除了形式上的差异,几乎与婚后生活无异。
这种方式可以提前检验两人是否真正适合彼此,避免婚后发现无法调和的矛盾,最终导致频繁争吵甚至离婚。
结婚人数的减少直接导致生育率的下降,进而加剧了人口老龄化问题。针对这一情况,国家已经开始采取措施进行调整。
2025年5月起实施的婚姻登记“全国通办”政策,打破了户籍限制,为异地工作的群体提供了便利。
办理结婚手续不再需要户口本,只需携带身份证即可完成。此外,许多地方还推出了婚育补贴政策,希望通过降低婚育成本来鼓励更多人结婚生子。
无论如何,婚育始终是人生中的重要大事。希望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另一半。即使暂时没有遇到也没关系,一个人同样可以活得精彩。
看完这篇文章后,请您记得点赞、评论并关注,这样可以及时获取最新内容。您的支持是我持续更新的最大动力,非常感谢!
信息来源:光明网2025年5月10日关于“民政部回应领证不再需要户口本”的报道新浪财经2025年2月11日关于“中国历年结婚、离婚登记大数据!”的报道